封建时代,对社会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人口的管理,对户籍的管理。朱元璋很早就着手进行户口登记,以便更好地管理民众,倒不是为了收取人头税,而是为了限制民众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和身份自由。
洪武三年,朱元璋谕中书省:“民,国之本。古者,司民岁终献民数于王,王拜受而藏诸天府,是民数有国之重事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户部按照指示登记户籍,制作户帖。户帖之上记载籍贯、人数、年龄等等,类似于现代的户口簿,加盖户部官印。户籍登记册藏于官府,户帖则交与民众。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诏编纂人口登记册,由于册子封面是黄色的,所以叫黄册。黄册一式四份,县、府以及布政使司各留一份,上呈朝廷一份,存放在南京城外后湖(玄武湖)的小岛上,该岛即成为禁地,严禁烟火,建有硕大的库房三十余间。每十年编订一次,以统计人口增减情况。黄册的编纂贯穿明朝始终,最后一次造黄册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到十五年(1642年)。
编纂黄册是朱元璋对明代人口登记制度的重大改革,配合里甲制度,将基层的人员管理、税收管理明确化。然而,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人口登记工作量巨大,负责皇权统治的基层——县,人手有限,压力巨大。洪武时期,朱元璋对官员极度严厉,对于偷奸耍滑的官,一点儿也不手软,所以那段时间的黄册编制工作,还算是落实到位,统计数字也大致可信。
然而,之后各朝视皇帝的重视程度不同,黄册的编纂要么应付了事,要么干脆中断。从一些记载数字可以看出,有的县,几十年来上报人口分毫不差,没多一人,与没少一人。这很显然是官员偷奸耍滑,随便编个数字应付差事。而朝廷、皇帝关心的是相对变化,只要不比之前少了就行了,而真实的数字到底是多少,他们不关心,这样的心态导致人口登记流于形式。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人口数口,弘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