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计划外的生产资料,有机会进入市场。
并用市场的调节功能,局部协调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双轨制”像是桥梁,让价格比较平稳的过渡到市场价格。
生产资料的价格“双轨”,对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也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计划体制外的乡镇企业,理论上,是不可能拿到计划内的生产资料。
据统计,双轨制每年带来的各种价差,达到两千到五千亿元。
一时间,各种官到、私到疯狂钻营,短期内聚敛巨额财富,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为解决价格改革引发的问题,各方积极提出多种意见和建议。
不过,一个基本共识已经形成,那就是:价格改革势在必行,不能回避;
价格改革的实现,即市场定价制度的实现,是企业改革的归宿,而不仅是企业改革的突破口。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企业制度本身的改造,即财产关系的改造。
在当年的年底大会,首次确定了‘初级阶段’的定位;
并且,明确了发展方向,明确了步子的大小,同时对经济的重点,也做了认真的部署。
大会要求,按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促进横向经济联合。
在改革方向上,明确加快建立、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很快,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实施;
利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以“三来一补”等形式,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原材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生产经营的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都放在国际市场,为国家建设换回更多外汇,积累更多的资金。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得到了沿海地区各省积极响应。
粤省把原来珠江三角洲“小三角”,扩大为“大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