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史思明的统治依然充满了暴力和猜忌。他对内部异己采取高压政策,不惜采取极端手段铲除反对者,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威胁。史思明的这种统治方式,既在一定时期内稳固了叛军的控制,也埋下了内部不稳定的种子,为其最终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
四、权谋与野心:权力巅峰的复杂面相
(一)治国手段与统治风格
1 实用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控制
史思明称帝后,面临着巨大的统治压力。一方面,他需要面对唐朝的强大反击,另一方面,还需稳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史思明采取了一系列实用主义的治理措施,以巩固自己的政权。
在军事上,史思明强化军队的战斗力,注重对边境地区的防御。他通过征召胡人士兵,建立精锐部队,对唐军实施精准的游击战与防御战,减缓唐军的进攻速度。在经济上,史思明推行屯田制,鼓励胡汉农民共同耕作,恢复农业生产,解决军队的供给问题。同时,他加强了对重要交通要道的控制,确保叛军的后勤补给。
在政治上,史思明深知仅靠胡人势力无法长久,因此他通过吸纳汉族士人参与政权,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多元化的统治体系。这种胡汉共治的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稳定了政权的内部结构。
2 极权统治与恐怖政策的代价
尽管史思明采取了一些较为开明的治理措施,但其统治风格仍然以专制和高压为主。他建立了一套绝对服从的军事与政治体制,通过恐怖政策打压异己势力。史思明对内部可能威胁其统治的力量保持高度警惕,无论是军事将领还是地方官员,都在其严密的监控之下。
史思明对失败或持不同意见者采取极端手段,甚至不惜诛杀自己的亲属与亲信。在叛军内部,他的猜忌与残忍使得人心惶惶,许多人因恐惧而不敢直言进谏,进一步削弱了政权的内部凝聚力。这种极权统治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巩固了史思明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