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与回纥的联盟破裂
史思明曾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拉拢回纥部落作为盟友,以对抗唐朝。然而,这一联盟并未长久,因利益分配问题,回纥最终倒向了唐朝一方,使得史思明不仅失去了重要的盟友,还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困境。这一战略决策的失误,进一步加速了其政权的瓦解。
---
五、覆灭之路:骄兵必败的命运轮回
(一)邙山之战与关键逆转
1 历史背景与战役过程
邙山之战是史思明叛军由盛转衰的关键战役,发生在公元761年的河南洛阳附近。在这一战役中,史思明试图通过进攻唐军的重要据点,重新夺回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战役背景:
史思明在称帝后,面临着唐朝的强大军事压力。尽管他曾数次击败唐军,但唐朝在战略调整与资源调配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史思明在多次遭遇战败后,内部对唐军的恐惧开始蔓延,叛军士气低落。为了重振军心,史思明决定主动进攻,试图通过一场大的胜利来巩固其权威。
唐军防御与战略调整:
唐朝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后,由唐肃宗李亨领导,逐步建立了以李光弼、郭子仪等名将为核心的指挥体系。唐军在防御与反击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并通过调集地方军队与少数民族士兵,增强了整体战斗力。尤其是在邙山地区,唐军进行了周密的防御部署,试图阻止史思明的进一步扩张。
战役过程:
史思明率领叛军主力,向邙山地区发起进攻。双方在这片战略要地上展开激烈厮杀。叛军依仗人数上的优势,试图通过快速突袭突破唐军防线。然而,唐军在李光弼的指挥下,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利用地形与城防的优势,有效遏制了叛军的进攻。
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后,史思明试图通过增兵加强攻势,但唐军的后勤补给充足,士气高涨,未能被一举击溃。随着时间的推移,史思明的军队因长期作战疲惫不堪,加之后勤补给困难,士气日益低落。
2 决策失误与失败后果
战略层面的失误:
史思明在邙山之战中,犯下了几个关键的决策失误,使其军队陷入被动局面。首先,他未充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