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在宦游过程中,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日益加深。特别是在吴中地区,这里的山水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苏州的园林景观、太湖的湖光山色都成为了他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他在诗歌中描绘自然山水的清新、宁静之美,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通过对滁州西涧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淡泊的心境。
在吴中地区的生活中,韦应物接触到了牛头禅宗的思想。常州鹤林寺是他常去的地方,他与禅僧皎然、韦渠牟等交往密切,禅宗的“空”“静”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诗歌中,常常体现出禅宗的智慧和境界,如“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通过对深山空寂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空幻和无常的思考。
(三)贬谪与漂泊下的生命体验
韦应物在地方任职期间,多次被贬谪。江州司马、左司郎中等多次外放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无常。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存在危机与精神突围成为了他此时诗歌创作的主题之一。在被贬谪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孤独和寂寞,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在诗歌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和安慰。他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三、暮年蜕变与诗学典范(785 - 792)
(一)苏州刺史最后的坚守(785 - 788)
韦应物在担任苏州刺史期间,依然心系百姓,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底线。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这句诗体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深知自己的俸禄是百姓的血汗钱,因此更加努力地为百姓谋福祉。他减免赋税,关心百姓的生活,积极解决百姓的困难。在任期间,苏州的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逐渐改善。
他还在文化教育方面不断努力,修建学校,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