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代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尤其是盛唐时期,诗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宝石。然而,白居易所处的时代,已非盛唐那般繁华昌盛,而是唐宪宗元和年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局面让大唐王朝摇摇欲坠。尽管宪宗皇帝有“元和中兴”的宏图壮志,试图重振大唐雄风,但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如毒瘤般侵蚀着这个古老的帝国。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民生疾苦,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白居易(772 - 846)诞生了。他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中小官僚家庭,童年的他,便随着家人辗转于宿州、江南等地,这种漂泊的生活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知的种子,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
二、寒门少年的文学突围(772 - 806)
天赋与磨砺
白居易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五岁时,他便开始学习作诗,九岁时便已熟悉声韵。他在文学上的天赋,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黑暗的夜空中闪耀。父亲对他悉心教导,而江南文化的熏陶,又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灵动的元素。江南的水乡风光、浓郁的文化氛围,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他的心田,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灵动的意象。
白居易十多岁时,便写下了那首闻名遐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其质朴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寓意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这首诗一经问世,便震动长安。当时的大诗人顾况初见白居易,见他年轻,便调侃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后,不禁大为赞赏,改口道:“有才如此,居亦何难。”从此,白居易的才名便在长安传开了。
科举突围战
在唐代,科举考试是文人实现政治抱负的重要途径。白居易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在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这一成就,是他多年苦读的结果,也是他文学才华的肯定。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