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李一杲自己创业了,需要招人,不过大部分面试都是赵不琼帮他搞定的,他自己亲自面试的已经记不清了。他记得自己面试的时候,特别喜欢跟应聘者聊天,东拉西扯的,聊着聊着就不知道说啥了。赵不琼说他这样面试不行,后来还请了张金枇来指导。从那以后,他就把招聘的事儿全交给赵不琼和张金枇了,自己再也不插手了。
其实,李一杲不是不喜欢招聘,而是他对应聘者太感兴趣了,他把这种兴趣当成了面试,结果就失去了客观判断的能力。他觉得每个应聘者都是人才,都应该被录取,不录取就好像欠了人家似的。可哪能全都录取呢?招聘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方要选公司,公司也要选对方,这可不是光凭感觉就能行的。
李一杲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所以就彻底断了自己亲自招聘的念头。
李一杲紧皱着眉头,仔细研究着张金枇发来的一大堆资料和提示。他的目光首先被“三不问”原则中的第一条深深吸引——“别问那些应聘者简历上已经写得清清楚楚的内容”。
这不禁让他回想起自己以前的应聘经历,那时候面试官不也老是重复问些简历上明明白白写着的东西嘛!他再看了看旁边的备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不问简历上的内容,并不是说跟简历相关的事儿都不能问。比如说,有人简历上写自己在某年某月在某公司担任某职位,还列出了不少成绩,那怎么知道这些是不是真的呢?
面试官这时候就会来个巧妙的转折,问应聘者:“哎,说来也巧,我们有个朋友某某,他那时候也跟你在同一个公司、同一个部门,你们俩当时是怎么分工合作的啊?”
要是应聘者能把细节说得头头是道,那基本上就是通过这种拐弯抹角的方式,验证了简历上的真实性。
李一杲看到这里,心想:要挖出这样的细节,可不是件容易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