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听“末位淘汰”这四个字,确实给人感觉挺残酷的。但其实,它还有个更中性的名字——“排名制”。简单来说,只要是根据员工工作表现打分、排序的公司,都能算是“排名制”公司,也就是用了“末位淘汰”的法子。这么一看,世界上好多大名鼎鼎的企业,其实都是这么干的。
不光是企业,就连公务员和官员的考核,也都有积分考核和排名这一说,所以,他们也同样算是“排名制”,也就是“末位淘汰制”的一员。
当然啦,那些用排名制管理的公司,对排名最后的那位,通常不会直接开除那么绝情。他们会采取一些更温和的办法,比如调个岗位、降点职位或者薪水之类的。要是以后排名上去了,还能取消之前的惩罚,恢复原来的待遇和职位。这样比起来,直接开除就显得没那么人性化了。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怎么处理,排名制还是那个排名制,通过排名来筛选人的本质,还是没变的。
有没有完全不搞排名的地方呢?答案是有的。比如说医院,基本上就不搞排名,老师队伍里也差不多这样。在这些地方,积分不是用来比谁更差然后踢走的,而是用来比谁够优秀可以升职的。积分攒够了,条件达到了,就能申请往上升,审批一过,升职就板上钉钉了。
当然,也有人一辈子就图个安稳,不想往上爬,就在原地踏踏实实工作。这样的人也不会被踢出局。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事业单位、研究机构这些地方,因为这些地方的工作成果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看出来的。这种制度,咱们也可以叫它“评审制”。
那张金枇给滴水岩公司设计的晋升制度又是啥样的呢?她心里想的那个完美制度,既不是“排名制”,也不是“评审制”,而是压根就不考核、不排名、不评审。不过,她也知道滴水岩公司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也只能先按末位淘汰制来运行了。
回到家,吃完饭,张金枇想了想,开始动手写邀请函。她一字一句都仔细推敲,生怕出点岔子。写好后,她把邀请函发给了应聘外事助理中排名前十的候选人。在信里,她详细介绍了公司外事助理的末位淘汰制度,但具体怎么淘汰就没细说。最后,当然还加了一堆打气的话,希望他们能加入团队一起努力。她还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