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对煤炭企业的考察后,刘强中一行前往山西某采煤沉陷区考察生态修复情况。曾经因煤炭开采而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塌陷区已被填平,种上了大片的树木和草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当地负责人介绍说:“为治理采煤沉陷区,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首先,对塌陷区进行科学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和生态需求,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工程措施,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然后,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和草种进行种植,逐步恢复生态植被。同时,结合生态修复,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刘强中走进一片树林,仔细观察树木的生长情况,并与正在进行生态监测的工作人员交流:“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如何确保植被的成活率?生态监测工作主要关注哪些指标?”
工作人员回答道:“为确保植被成活率,我们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了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和天气情况,合理安排灌溉和养护工作。在生态监测方面,我们主要关注土壤质量、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等指标。通过定期监测,及时掌握生态修复效果,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刘强中对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工作表示满意:“生态修复是山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你们在这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希望你们继续巩固成果,不断探索创新,实现生态环境的长治久安。”
回到北京后,刘强中顾不上旅途的疲惫,山西考察时煤矿发展的种种景象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那些现代化矿井里忙碌有序的生产场景,以及采煤沉陷区亟待修复的生态现状,都让他深感煤矿建设发展问题的紧迫性与复杂性。为了全面推动中国煤矿建设朝着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他迅速召集国土资源部、中国矿业总公司、农业部、财政部、交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有关负责人,召开了一场关于中国煤矿建设发展的专题会议。
会议当天,阳光透过会议室宽大的窗户,洋洋洒洒地落在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