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使离开邯郸后不久,一名北方的密使敲开了赵国大夫乐乘的家门,向他报告说,燕王即将攻赵。乐乘大惊,燕相栗腹不是刚刚对邯郸进行了友好访问吗,那时的态度多好,怎么回去就翻脸了呢?急忙向平阳君报告。
乐乘是乐毅的族人。乐毅本魏人乐羊之后,乐羊为魏王打下中山国后,他的子孙就留在了中山。其后数百年间,中山复国,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家就成了赵国人。
燕昭王广招天下贤士,图谋报齐国灭国之仇,乐毅也是应聘者之一,后来担任了燕国的上将军,统领诸侯大军,进攻齐国,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燕昭王去世后,继任的燕惠王和乐毅发生了矛盾,乐毅就放弃部队,逃回赵国。齐国也随后在田单的策划下发起反攻,将燕国攻占的土地全部收复。燕惠王遭遇此败后,向乐毅表示了后悔,愿意与乐毅重新修好,就封乐毅留在燕国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希望乐毅能继续为燕国效力。乐毅也就乐得在燕赵两国同时担任客卿,拿两份薪水,但不管任何事。他的同族乐乘(自然也是赵人)来投奔他,也逐渐被提升为大夫,在几年前赵国攻占安邑的战斗中,曾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像乐家这样在不同诸侯任职的家族,在战国时期并不是特例,比如赵国的楼家,就曾在秦国任相;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他的几个弟、侄也先后在不同诸侯国任职。至于一个人先后,甚至同时在不同诸侯国任职,在战国更加不是事,比如著名的苏秦同时挂六国相印。而且现在,赵国还想将李崇推荐给新的秦王,而李家是赵国一个历史悠久的贵族,长期在中枢任职。
诸侯间相互通婚、交互任职,往往是诸侯之间联系的非正式通道;在有重大事件时,可以相互通气。乐间给乐乘报信,就属于这样一种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联系孔道。这种联系往往是诸侯默许的,甚至鼓励的。
乐乘听完来使的报告后,立即将使者带到平阳君的府中,让他亲自向平阳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