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水是具有很高吸光性的,深海是漆黑一片,而且在海底一旦开启采集、粗洗作业后,现场会充满大量搅动的海泥,在这种状态下几乎就是伸手不见五指的状态,再加上平台车会拖一根又粗又长的供电电缆大尾巴,如何在这种情况准确的寻找目标,规避碰撞风险,就成为了研究的难点。
还有,蜗牛壳与平台对接后,还要考虑如何在海底高水压的情况下,连接两者之间电力、动力、控制传感信号的传输问题等等……
这些技术问题听着就已经让人头大了!!
“等等等等,你是说,上来容易下去难,特别是蜗牛壳与大爬虫的重新对接?研究这部分需要很长时间?”
雷洪汕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他对可更换式的蜗牛壳方式十分赞同,这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但却没想到分离与上浮部分很容易,难点却在空置的蜗牛壳重新下潜并准确找到下面的大爬虫体,然后准确的对接上去却那么麻烦,而且一个两个专业术语搞得他脑瓜子嗡嗡的。
“大爬虫?哈哈,你这个形容很形象呢,动力平台如果从外形上,还真像一个趴在海底的大爬虫……”
小赵和马工还有李经理对雷洪汕给动力采集平台起的绰号表示十分赞同,从外形上看,还真像一只拖着一条大尾巴的蝎子,或者是带着一根尾巴没有蜗牛壳的蜗牛。
“在无视线能见度的情况下定位和寻找目标这部分看似难,不过好消息是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久了,在水下世界中,用光学做远距离定位已经不现实,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声学定位,也就是主被动声呐机,我们可以在平台……也就是大爬虫和蜗牛壳之间,甚至在连接大爬虫的电缆上都放置主被动声呐设备,通过这些水声设备,不仅是这些水下作业设备,甚至海面上的工作船都能清楚的知道各作业体的位置,只要彼此之间相互知道自己的距离、深度等信息,那对于后续的对接等工作就变得容易起来,至于海底无光下的对接……雷先生现在可以去看下我国现在的黑灯工厂,工厂是完全无人化的自动生产车间,一切生产都可以在全黑的状态下自行完成操作……”
小赵自信,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