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京城的街道上,多了一个在雪地泥浆里匍匐打滚的老叫花。
皇上归朝,威州的大臣自然也要跟着搬回京师。
朝中大臣杀得杀、贬得贬,大量职位空缺。
所以,明年皇上一定会开恩科。
廖东江恢复了功名,拿着廖赟的推荐信,与瑞儿、瑁哥他们一起回京,拜入京郊的谭松书院,准备明年的会试。
廖赟则再次借病请辞,留在威州书院,接替廖魁成了威州书院的山长。
廖华裳也与祖母和母亲一块留在威州,等明年天气暖了,再启程回京。
这时节,冬麦已经种下,田地里的人少了,各州府城县的人便多了起来。
廖华裳红埠岭山下建了一座作坊,专门用来研究如何利用甘薯制作粉条和粉皮。
甘薯可削皮晒干,长期储存。
甘薯干可磨了面蒸饽饽,也可以掺了谷糠喂养家畜。
甘薯产量大,有了富余,老百姓便想着卖出去一些,换几个大钱。
只是甘薯刚刚推广,除了廖华裳教授的吃法,别的用法还不知道。
所以集市上,虽有很多卖甘薯的人,买甘薯的却很少。
廖华裳从空间面板抄录了一些制作粉皮粉条的做法,打算借着这个冬天试一试。
制作粉条需要用新鲜的甘薯。
作坊里的匠人将甘薯洗净切块,放在一个巨大的石槽里,两人踩在木锤上,将甘薯块砸成泥。
然后加水冲洗、滤渣。
再将滤好渣的甘薯汁倒进一个大瓷盆内沉淀……
沉淀好晒干的粉末极为滑润,像是上好的珍珠脂粉。
在另一间作坊里,四五只炉灶正熊熊燃烧,炉灶上的大锅里盛满了滚开的水。
匠人拿着一只用铁皮做成的平底笸箩,将得到的甘薯粉加水和匀,舀到平底笸箩里。
在热水里缓缓旋转笸箩,等里面的甘薯粉变得透明之后,再在热水里打个滚。
当第一张粉条成功揭下,作坊里顿时响起一阵欢呼声。
廖华裳腰间系着围布,袖子一直挽到手肘处。
她从冷水桶里捞起制作好的粉皮,小心地铺展在提前准备好的竹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