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治国安邦、整顿吏治、平定四方,桩桩件件,皆是燃眉之急,远比揣测天地的形状来得紧要。
研究那些虚无缥缈的玩意儿,能让百姓吃饱饭?
能让江山稳固?
既然都不能,那费心管那些事干嘛。
如今,郑和的归来,却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他心中的波澜。
这位航海家带来了许多海外的奇闻异事,正源源不断的传回京师。
得知郑和的船队,竟绕着这浩瀚的蓝星整整一周,平安返航,朱元璋的心中不由升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既有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也有对大明国力的自豪。
吉垣立于朱元璋身侧,脸上挂着恭谨的笑意,声音清亮而带着几分谄媚:“陛下圣明睿智,蒙上苍垂怜,赐予郑和的航海图,详尽无遗,洋流走向、异邦位置,皆分毫不差。”
“更有那依循科学之道创制的海上定位仪器,精准无比。”
“正因如此,郑和统领的船队方能乘风破浪,平安归来。”
朱元璋微微颔首,伸手轻捻颌下花白的胡须,眼角泛起一丝笑意:“咱这孙儿,倒是得了天大的福泽。”
“你说,他从未踏足海外半步,怎就对那些遥远之地了如指掌?”
吉垣忙躬身,笑得愈发谦卑:“奴婢愚钝,焉能揣摩皇帝陛下的玄机?”
“想来陛下乃真龙天子,自是承天之眷,得了上苍的点化,拥有凡人难及的智慧。”
朱元璋朗声大笑。
的确,朱允熥的学识渊博得令人费解。
那些闻所未闻的知识,诸如天文、地理、航海之术,甚至连饱读诗书的朝中大儒都听得瞠目结舌,无从考证。
朱允熥对此的解释,总是轻描淡写,称是翻阅古籍所得。
可老朱虽出身寒微,自登基后却博览群书,宫中藏书汗牛充栋,他却从未见过哪卷古籍记载过这些奇闻。
更不必说,那些满腹经纶的翰林学士,面对皇孙的学问,亦是满脸茫然,皆闻所未闻。
朱允熥的知识,宛如从天而降,来源成谜。
不过,老朱并未打算追根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