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位叫公良孺,他高大威猛,勇猛善战,带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
在蒲邑被困时,公良孺对孔子说:“我以前跟着老师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上危难,这是命吧!我和老师一再地遭难,宁愿跟他们拼死算了!”
于是他和蒲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他弟子如子路、冉求等也投入了战斗。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人,于是建议和谈,答应放行,条件是孔子不去卫国国都。
这是“蒲之围”的故事。
陈蔡之厄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遭遇的又一次重大困境。
孔子为了推行仁政及儒家思想,带领弟子数十人周游春秋列国。在楚国受到冷落后,他们前往陈国和蔡国游说。
当孔子一行走到陈蔡国之间的荒野时,因局势动荡和粮食短缺,被困在荒野中,弟子们饥饿疲惫,甚至无法行走。
孔子在困境中仍然坚持讲习诵读,传授诗书礼乐,最终在楚昭王的帮助下得以解救。
这是陈蔡之厄的故事。
周三近的文中是这么解释这三件事的。
“匡之围,疑阳虎耳,故曲三终而围解。蒲之围,阻入卫耳,故要盟成而围解。陈蔡之围,忌用楚耳,故昭王兵迎而围亦解。”
“若桓魋则凶人也,非可以化也。且妄人也,不足与校也。”
……
匡之围,是因为孔子与阳虎长得像,误会了,解释清楚也就是了;蒲之围,是阻拦孔子入卫,订立盟约不去也就没事了;陈蔡之围,是陈蔡两国害怕孔子入楚,对他们不利,因为自己让孔子出了事,楚王为了名声,定要要发兵来救,那也自然就没事了。
但特么桓魋是个混账,是个愣头青,是个不能调教的凶人。
那特么还不赶紧溜之大吉等着被宰呢?
圣人,你见事之名,我周三近佩服。
你遇事机变,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的呀。
全文主旨如此,只能说,这给圣人马屁拍的,孔子要是重活,也要把这家伙收入门墙。
陈凡郁闷了,周三近这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