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小组不仅编制精简、作风强悍,更不同于以往的“文件审阅型巡视”。从第一天起,他们就打破常规——不进驻市纪委,不约谈常务班子成员,而是直插市政府系统数据平台,调取三个部门过去一年所有与“机制试点”相关的项目报表、资金使用记录、人员调配材料。
他们要看的不是汇报材料,而是“底账”。
星城市政府办公大楼17层的系统数据中心大门紧闭,巡视组技术人员早早将数十台笔记本电脑连入平台,逐个交叉比对机制系统数据与实际行政操作。
上午九点,巡视组办公室内,组长郝延林看完财政局提交的汇总材料,眉头紧锁。
“你们这套财政分级审核机制,和机制系统里的‘匹配分发’结果,对不上。”他将资料拍在桌上,目光如电地盯住对面的财政局副局长,“我们调的原始系统数据,是这边一套流程;而你们财政线下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套。你能不能告诉我,哪一套是真的?”
副局长额头渗出冷汗,口齿不清地回答:“郝组长,我们这是……双重保障,为了确保政策精准落地,机制系统是辅助,我们财政是……主责……”
“所以,在你们看来,星城市推动的这套机制,是可以绕开的?”郝延林声音压低,但语气中已满是威压。
与此同时,另一组巡视人员已进入人社局。
李一凡站在市府主楼14层的观察窗口,神情沉着。他从一早就知道,这一轮巡视,不是走过场,更不是查数据,而是一次“深水破冰”——中央要检验的,是机制系统的真实运行力。
“赵斌。”他背后轻声唤道。
赵斌应声而至:“书记。”
“你安排一下,从今天起,机制系统所有项目数据,每日公开。财政、人社、科技、医保、交通、教育,全部接入公共监控模块。让巡视组和我们一样看到第一手操作数据。”
赵斌一愣:“全部开放?那……”
李一凡转身,目光锋利:“那就让他们看见——机制系统不是‘替代权力’,而是重构权力流程。”
赵斌明白了。他知道,这一步,就像是李一凡故意把城市心脏打开,让中央直接看到血流是否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