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煤矿,在当时那个年代,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作为国有矿,直接归省会管辖,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赋予了它较高的级别。在整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中,新中煤矿就像是一座坚固的堡垒,支撑着众多家庭的生计,也孕育着无数孩子们的梦想。而新中煤矿子弟学校,作为煤矿的教育核心,承载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最初,学校位于岭东的小集市旁。那是一片充满了古朴气息却又略显破败的区域。一间间老旧的瓦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它们就像是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些瓦房的墙壁由于长期的风吹雨打,已经斑驳不堪,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裂缝,仿佛在展示着岁月留下的痕迹。房顶上的瓦片也不再整齐,有的已经破碎,每当遇到大风天气,就会发出 “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是瓦房在无奈地叹息。
学校的设备更是陈旧得让人揪心。教室里的黑板,因为使用年限过长,表面已经不再光滑,老师在上面写字的时候,粉笔总是会发出刺耳的 “吱吱” 声,而且写出来的字也很难擦干净,总是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痕迹,就像岁月留下的伤疤。课桌椅也都是些老古董了,桌面坑坑洼洼,有的桌腿还摇摇晃晃,同学们在上面写字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把本子划破,或者因为桌子的晃动而影响书写,这很影响大家的学习注意力,但在当时也很是无奈。
而电力供应问题,更是成为了学校的一大困扰。在那个电力设施还不够完善的年代,这里的情况尤为严重。经常毫无预兆地停电,仿佛黑暗随时都会降临,将整个校园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尤其是遇到阴雨天,天空中乌云密布,本就昏暗的光线被遮挡得严严实实,教室里更是黑得难以看清黑板。这个时候,蜡烛就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唯一光源。小小的蜡烛在课桌上燃烧着,发出微弱的光,照亮了书本上的文字,也映照着同学们那一张张充满渴望知识的脸庞。然而,长时间使用蜡烛,不仅费用不菲,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时候,一阵风吹过,蜡烛的火苗就会剧烈地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