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由黄永平负责的一批重要项目在用户那里出现了重大问题。当用户打开设备时,惊讶地发现设备内部大面积生锈,客户非常生气,直接提出退货,这客户要的是不锈钢设备,目的就是怕有锈而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这样生锈的设备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另外还会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寿命。经过调查,问题的根源很快被查明,原来是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又没有按照图纸要求对表面做酸洗钝化处理。这一关键环节的疏漏,使得设备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严重的锈蚀现象,生产指挥环节的严重失误,给工厂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黄永平,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深知自己在此次事件中难辞其咎。尽管李总尚未严厉斥责他,但他内心的愧疚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回想起项目执行的每一个环节,自己本应该更加严格地把控生产流程,确保每一个步骤都按照标准操作进行。然而,由于自己的疏忽和管理不善,导致了这样的严重后果。他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也无法再继续留任,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于是,黄永平选择了辞职,以这种方式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其实,在诗朗离开清淇厂之前,就曾和李总讲过:“黄永平此人能力还缺不少的。”当时李总并未太过在意,他认为这不过是因为诗朗丢职后的不服输心理在作怪。这黄永平自来到清淇在工作中一直表现得兢兢业业,遇到问题还经常向他汇报请示,所以对他充满了信任。然而,如今回想起来,李总不禁懊悔自己当初没有更谨慎地考虑诗朗的话。如果当时能够多听取一些不同的意见,也许就不会发生今天这样的事情。
黄永平的离开使得清淇厂的生产管理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李总焦头烂额,他清楚地知道,必须尽快找到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才,否则清淇厂的未来将不堪设想。工厂的声誉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挽回客户的信任,那么清淇厂很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经过多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