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过来的人满脸兴奋,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他不停地用拳头敲击着休眠舱的盖子,仿佛想要把这股兴奋劲儿都发泄出来。也许是在敲打过程中,他不小心碰到了开启休眠舱舱盖的按钮,只听“咔嚓”一声,舱盖缓缓打开。
舱盖完全打开后,里面的人慢慢坐起身来,他的脸上还带着一丝茫然,似乎对周围的环境感到十分陌生。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围在休眠舱周围的人群,眼中充满了疑惑。
这时,几个医学生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为这个人将插在血管里的针取出,并迅速做好了包扎处理。整个过程中,苏醒过来的人都异常安静,他静静地等待着医生为他处理完伤口,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当医生完成所有操作后,苏醒过来的人试图下地走动一下,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然而,他显然高估了自己的体能,屁股刚离开休眠舱,双腿就像失去了支撑一般,使他猛地跌坐在地上。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几名学生见状,急忙冲上前去,将摔倒在地的人从地上扶起,并让他躺在转运床上。随后,他们推着转运床,迅速将这个人送往病房,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
在一间洁白而宁静的病房里,一名医生正专注地在病例上记录着什么。他的笔尖在纸张上轻快地滑动,留下一行行整齐的字迹。突然,他停下笔,抬起头,看着病床上刚刚苏醒过来的人,若有所思。
经过一番思考,医生决定将这个病人命名为“一号病人”。这个简单而直接的命名方式,既方便了后续的记录和交流,也体现了医生对这个病人的重视。
就在这时,病房的门被轻轻推开,岐伯和神农带着一大群学生走了进来。他们的脚步声在安静的病房里显得格外清晰。岐伯和神农走到病床前,关切地看着一号病人,然后开始为他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尽管现在有更为先进的诊疗器材,但岐伯依然非常重视培养医生个人的诊疗能力。他认为,医生不能仅仅依赖于仪器,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