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深吸一口气,神情严肃:“抚恤之事,我会即刻安排下去。但仅仅物质上的帮助还远远不够,这些家属的精神创伤,又该如何弥补?”
朱棣低头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或许,我们可以在北平府为牺牲的将士们修建一座英烈祠。将他们的名字铭刻其上,逢年过节,组织百姓和将士们前来祭祀。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这种精神上的传承,或许能给家属们一些慰藉。”
徐达眼前一亮,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此想法甚妙。英烈祠建成后,不仅能慰藉家属,更能激励我大明将士,让他们知道,为家国捐躯,虽死犹荣。”
说到此处,徐达的目光变得坚定而决绝:“可鞑靼一日不除,边关百姓便一日不得安宁。此次他们虽退,但狼子野心,必定还会再来。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边关长治久安?”
朱棣目光深邃,望向关外的方向,缓缓说道:“鞑靼地处草原,居无定所,擅长骑射突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边防的防御工事,打造更为坚固的防线;另一方面,需组建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深入了解他们的战术和习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时,还要与周边的部落建立良好的关系,分化鞑靼的势力,使其无法形成合力。”
徐达听后,沉思良久,缓缓说道:“说的很对,看来这两年,你成长了不少。只是组建精锐骑兵,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极为庞大,且训练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朱棣点头称是:“岳父大人,此事确实急不得。但我们可以先从挑选有潜力的士卒开始,逐步培养,同时,也可向民间招募一些擅长骑射的勇士,充实骑兵队伍。”
徐达再次拍了拍朱棣的肩膀,说道:“老四,有此见地,实乃我大明之幸。你我翁婿携手,定要让鞑靼不敢再轻易犯我边境。”
两人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被白雪覆盖的大地,心中满是对边关安宁的期许和对未来战事的筹谋。
年关的氛围虽被哀伤冲淡,但他们守护家国的决心,如同这寒冬中的松柏,愈发坚韧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