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和王肃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学派之争,你要是想知道的细致点,这说来可就话长了,这涉及今文古文经学之争。”
“经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我对经学了解不多。”
“一两句话很难说清啊。”
我起身向老师一拜说:“老师能不能教我?”
“哈哈,当然可以。”
说完刘宣就一边煮茶一边跟我说起来。
“周之前的故事大多以神话的形式流传,后来形成的典籍也不多,经过孔子挑选整理最后形成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为主体的经典。
其中《乐》有人认为亡于始皇帝焚书,也有人认为《乐》本无文字,只是流传的乐音。
我结合自己的想法说给你听吧。
上古时期人无私家,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这类似于我们草原上的一些原始部落。
他们除打猎和战争外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而祭祀由巫祝掌管,能通灵的巫祝们通过祭祀祈求上苍的保佑,进而传达神灵的指示。
因为环境恶劣所以人人都相信神灵,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以祭祀为主体的秩序。
祭祀时需要人们遵守的规则便是《礼》,祭祀时演奏的乐舞就是《乐》,祭祀时唱诵的祝词便是《诗》。
礼乐诗便是流传下来最原始的教育方式,也代表着最初的权力。
部落里的人们都要听从并辅助巫祝以便于祭祀,不管巫祝是不是真能通灵,部落成员相信便是最大的力量。
人们因礼而获得秩序,这便是礼的作用。
在祭祀之外,生产中因为工具简单环境恶劣,所以部落首领便以整个部落的生存为唯一目标,此时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部落的灭亡,所以必须保证成员间公正公平。
原始部落根本不可能像你们现在一样等级分明,古人很简单,首领要是不公正,可能立刻就会被生气的一方用石头砸死。
这就是“允执厥中”,如果不把提绳挂在秤杆的最中间来分食物,就会非常危险。
所以我认为,孔子想要的理想社会其实是环境太过残酷而被迫形成的。
既然以部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