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开始把老庄纳入儒学跟郑学对抗,后来王弼何晏也是纳老庄入儒,他们所注《易》各有侧重,致使郑王两家之学又开始争斗。
那个王凯便是王肃之子,生性浮浪骄奢淫逸,老师最不喜欢的人今天碰到了一起,难怪他那么生气。”
“原来是这样,那王肃写了什么?”
“他写的东西我没看,王肃依附司马氏陷入政治斗争,我不觉得他能有什么高深见解。他的儿子更是豪奢无度,他们家哪里像是读圣人之书的呢?
听其言观其行,我觉得那些攻击郑公的人大都是心口不一的蠹虫罢了。
你若是读一读郑公《诫子书》便可知差别,郑公一生淡薄名利,其子为报恩救友而死,其孙被司马召所杀。”
我挠着头说:“父亲说过,儒墨道家之学除了学习先贤大都是通过养气静心而感。
孔子那么谦虚好学也只是述而不作,我觉得今人用思维来讲道理已经是远不如古人了,能静下心远离俗务的人才可以深研学问,说话越是大声的反倒越是内里没什么东西。”
“是这样,好了,这就是经学的经历,你是想注经继承圣人学问吗?”
“有郑公在前,我不敢奢望了,暂时先学习再说吧,多谢老师教诲。”
我站起来深施一礼。
老师笑着摆摆手说:“不用谢我,跟你说话不费力,不虚伪也不功利,我很久没这么畅快的谈论过了,你去睡吧。”
“是,老师,那我就不打扰了。”
“我那侄孙刘渊真的很不错,未来不可限量。”
我出门前老师又饶有深意地看着我说了一句……
我只想知道什么是对的,并且坚定对的罢了,刘渊再贤明也跟我无关啊,况且我哪有那个本事。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突然有些心酸,那些坚持理想的人很痛苦吧,他们做的事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就像治理黄河,每年治理每年出事,治理到底有没有用呢?可若是不治理,会是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