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解释显然说动了一些人。毕竟谁都不想再出现像陈明远那样的案子。
吏部左侍郎刘光祖站了出来:&34;下官倒是赞同改革。只是这新制度需要不少人手,不知如何选任?&34;
&34;正要说到这一点。&34;林焱道,&34;臣以为,可从三个渠道选人。其一,从现有官员中选拔。其二,从地方举荐贤能。其三,开科取士,专门考察治理才能。&34;
刘光祖露出赞许之色:&34;如此甚好。只是这考察的标准&34;
&34;标准自然要细化。&34;林焱取出另一份文书,&34;这是臣拟定的选官章程。请诸位过目。&34;
文书传阅一圈,不少人点头称是。这份章程显然考虑得很周全,既保留了科举取士的传统,又增加了实务考核的内容。
就在这时,工部侍郎李维德忽然道:&34;下官有一疑问。这新政推行,怕是要动不少人的奶酪。若遇到阻力,该如何应对?&34;
此言一出,满朝肃然。确实,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昨日的案子就是前车之鉴。
林焱却胸有成竹:&34;李大人说得极是。正因如此,改革才要有章法。首先,循序渐进,不求一蹴而就。其次,赏罚分明,激励先进。最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34;
&34;此言有理。&34;老太师忽然开口,&34;老夫以为,改革贵在稳妥。林大人这个章程就很稳妥,该严的严,该宽的宽。&34;
有了老太师这句话,不少人都松了口气。
萧瑾见状,适时拍板:&34;就依林爱卿所议。命你为六部改制总理,全权负责此事。&34;
林焱躬身领命。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散朝后,李光远追上来:&34;大人,怕是有不少人要给您使绊子。&34;
&34;正该如此。&34;林焱笑道,&34;若是没人使绊子,反倒说明这改革不到位。&34;
&34;那该如何应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