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这些意向多是动态的,不再是静止不变,使内容更加丰富,诗中世界更加宽广悠远,说明她看懂了红楼梦中的世界,不再局限于宁荣二府和大观园。
颈联绿蓑与红袖对仗,暗示了对阵双方是明清。
同时笛声代表着游子羁旅之愁,夜倚栏的女子暗示思念丈夫或意中人,这联的意向对仗化用了《春江花月夜》中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
这种化用手法非常高明,与《红楼梦》中常用的手法一样,说明香菱学会了其中的写法,化用前人诗里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此处就是思念“明月,”让读者去领悟她怀念的是故国大明。
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仰天长问,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美好团圆生活难以实现的无奈与疑问?
为何不能团圆呢?这句提问升华了主题,“博得”表明了这一问也是诗人付出巨大努力换来的。
香菱付出了无数的精力,挖心搜肝,甚至到了梦里还在想如何作出符合要求的诗,目的不仅仅是说明月亮如何美,而是要博得一个机会,那就是问一问月中仙子嫦娥,月亮为何不能一直圆下去。
不能一直团圆对应的就是为何会残缺不全,乃至消失,再联系月亮代表她的故国大明,那么她就是要问大明是如何灭亡的,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所以这才是作者写这本书真正的目的,香菱解密这本书,最终是要解出这些内容来,找到其中的答案,才算她真正的读懂了《红楼梦》。
那么“月中仙子”黛玉告诉她答案了吗?
从众人的反应来看,都夸她这首诗作得好,应该是很好了,但是作者黛玉并没有评价,其中的意味深长,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应该还有。
那么我们读到这里,是否能有更深的了解呢?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香菱作前两首诗的阶段,只简单的自己脑补谁隐射谁,只能把角色对应到某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理解角色的代表性,不去理解真正的背面细节、写书的真正的用意,不能从书中读懂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从而吸取教训,那就不能算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