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巴比伦人将但以理的名字从“上帝是审判者”()改为“彼勒保护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抹去他的信仰印记,使其逐渐融入异教文化。然而,但以理并没有被这种表面的改变所影响,他始终以实际行动宣告自己是属神的子民(如但2:20 - 23)。无论是在言语还是行为上,他都时刻彰显着对上帝的敬畏与尊崇,让周围的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坚定的信仰立场。
(二)以祷告为中心的信仰生活
祷告在但以理的信仰生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成为他与上帝沟通的重要桥梁。他明知禁令的存在,却依然毫不畏惧地“开窗祷告,与素常一样”(但6:10)。这种每日三次的习惯性祷告(, tefillah),绝非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宗教仪式,而是他“尽心尽性”归向上帝的生动体现。他在祷告时,将自己的生命方向始终坚定不移地朝向耶路撒冷,因为耶路撒冷不仅仅是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更是象征着与圣约之地的紧密联结,是他心中信仰的寄托之所。
同时,但以理还担当起了代求者的神圣角色。他为同胞的罪虔诚地禁食祷告(但9:3 - 19),在祷告过程中,他深情地引用申命记的预言(9:11 - 14),毫不避讳地承认“我们犯罪作孽……没有听从耶和华我们神的话”(9:10 - 11)。他的这种祷告模式,与申命记4:29 - 31中所发出的悔改呼召高度契合,充分展现了他对上帝的敬畏之心和对同胞的深切关爱。
(三)在危机中信靠上帝的主权
在面对诸多严峻危机时,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们始终坚定地信靠上帝的主权。例如,在火窑事件中,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勇敢地宣告:“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但3:17 - 18)。他们的这份信心,早已超越了单纯对神迹的依赖,而是直达对上帝主权的绝对顺服。他们深知,无论结果如何,上帝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他们愿意为了信仰而坚守到底,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同样,在狮子坑事件中,但以理被无情地扔入狮子坑,然而他却毫发无伤(但6:22)。这一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