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的实用智慧
瓦盆曾是唐山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旧时,家家户户用瓦盆盛饭、腌菜、发面,甚至作为婴儿的“土澡盆”。其透气性源于烧制时的“渗碳工艺”:在窑内温度达800c时,匠人向窑内泼水,使碳素渗入陶体,形成微孔结构。这种工艺虽费时费力,却赋予瓦盆“冬暖夏凉”的特性,成为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如今,虽被塑料、陶瓷制品替代,但瓦盆在花艺、茶道等领域重获新生,成为追求自然生活者的心头好。
技艺传承的困境与突围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吴家兰坨瓦盆制作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目前,仅剩少数老匠人坚守,他们尝试通过“非遗进校园”“体验工坊”等方式吸引年轻人。例如,在乐亭县某小学,匠人指导学生用陶轮制作迷你瓦盆,让孩子们感受泥土的温度。此外,企业将瓦盆与文创结合,推出“十二生肖”系列花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使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三、棋子烧饼:方寸间的美食史诗
军粮演变的味觉传奇
棋子烧饼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代戚继光驻守蓟镇时期。为解决士兵行军口粮问题,军中“伙头兵”将面粉、油、盐混合,包入肉馅,制成“棋子火勺”。这种烧饼体积小、易储存,后传入民间,经不断改良,形成今日“状如小鼓、个似棋子”的形态。其外皮酥脆源于“大油和香油合酥”的工艺,内馅鲜香则因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佐以葱、面酱、香油调制。一口咬下,酥皮簌簌落下,肉汁在口中迸发,堪称“舌尖上的非遗”。
商旅文化的味觉印记
棋子烧饼的流行与唐山的交通地位密不可分。丰润城关地处“京东大御路”要冲,是关外客商进京的必经之地。为满足长途旅行需求,当地饭馆将烧饼改良为“棋子”大小,便于携带。清末,九美斋饭店老板赵东富派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