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从窗缝中钻进来,吹得煤油灯的火苗轻轻晃动。
林川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地图前。
这是一张手绘的上官屯周边地形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记号。
他的手指沿着河流、山路的走向移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可能的战术点位。
“情报网络……”这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战争中,情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在1958年的农村,如何建立有效的情报传递系统?
林川的目光扫过桌上的物品,突然停在那个破旧的收音机上。
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可以利用现有的广播系统,配合一些简单的暗号,建立起覆盖整个公社的情报网络。
货郎、邮递员这些经常走动的人,都可以成为情报传递的节点。
甚至孩子们玩的游戏,也能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林川回到桌前,继续在纸上勾画。
训练计划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早晨出工前两小时,趁着露水未干时进行隐蔽行军训练;午休时间在打谷场组织简易射击教学;傍晚收工后,借着暮色练习战术手语;晚上则进行文化学习和战术讨论……所有的训练都要像盐溶于水般,自然地渗透进农耕生活的每个间隙。
他特别强调了“寓训于农”的理念。
所有的训练都要与日常的农业生产相结合,不能耽误农时。比如在春耕时,可以结合犁地的动作练习战术行进;秋收时,利用搬运粮食的机会锻炼负重能力。
关于装备的问题,林川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列出了一份清单:改装农具作为训练器材,利用废旧物资制作简易靶标,甚至可以把一些日常用品改造成战术装备。比如把扁担改造成担架,用箩筐制作简易的防弹掩体。
夜越来越深了,但林川的思路却越来越清晰。
他意识到,要真正提升民兵的战斗力,不能简单照搬正规军的训练模式。
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条件,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民兵的训练体系。
这种训练体系应该具备几个特点:首先是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