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连长!”门外传来丁大山的声音,“这是您要的《人民战争手册》。”
林川接过这本边区时期油印的小册子,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抗战时期民兵发明的土办法:用鞭炮模拟机枪点射,在酒瓶里装石灰粉制作简易烟雾弹,甚至如何用风筝传递情报。
这些散发着硝烟味的智慧,与他在现代学习的非对称作战理论竟如此相通。
林川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编织一条跨越时空的战术传承链,将革命战争年代的生存智慧、建国初期的建设经验,与未来的军事理念熔铸成适合当下时代的训练体系。
晨光微熹时,他终于在笔记本上勾勒出完整的训练框架:
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网格化防御、基于农时的训练周期、因地制宜的训练模式、简单易学的训练方式、把生产工具转化为武器的系统方法……
最后一笔落下时,晒谷场上传来早起的社员们搬运农具的声响。
新的一天开始了。
而属于中国民兵的独特军事哲学,也在这晨光中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