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办公室,大屏幕上跳动的物流数据触目惊心:智能养老设备的平均交付周期比本地竞品多出22天,单件运输成本占售价的18。更糟糕的是,复杂的报关流程经常导致货物在海关滞留,某次甚至因文件错误被退回,直接损失了价值百万的订单。
\"我们正在被供应链拖垮。\"李阳在紧急会议上把摔在桌上的客户投诉信摊开,\"当本土品牌能做到"次日达",我们却还在让客户等一个半月,这不是在做生意,是在亲手推走市场!\"他调出卫星地图,红色的物流痛点标记密密麻麻,\"必须在目标市场重建供应链体系!\"
决策来得迅猛而大胆。李阳力排众议,宣布在雅加达郊区建立海外仓,并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当地。但这个决定引发了内部激烈反对:\"海外仓建设至少需要投入5000万本地生产的人工和合规成本会大幅增加\"。他没有反驳,而是展示了一组数据:\"如果维持现状,三年内我们将损失70的市场份额。\"
建设海外仓的过程充满挑战。选址阶段,团队跑遍了整个爪哇岛,既要考虑交通便利性,又要避开雨季洪水风险。当找到理想地块时,却因土地性质问题受阻。李阳亲自拜访当地政府,承诺带动就业、引入环保生产技术,最终获得了特殊政策支持。
报关流程的优化更像是一场攻坚战。李阳聘请了熟悉当地政策的海关专家,将原本需要72小时处理的文件压缩成标准化模板。团队开发出智能报关系统,自动匹配商品编码、生成合规文件,甚至能提前预警潜在风险。当第一次实现\"零错误通关\"时,物流主管激动地说:\"以前光是改文件就要折腾好几天!\"
与国际物流公司的谈判充满博弈。李阳没有选择传统巨头,而是与新兴的智能物流企业合作。双方创新性地采用\"收益共享\"模式:物流公司承诺将运输时效缩短至7天,作为回报,公司根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