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机出现在关键的投票前夜。李阳收到了意外的支持——来自印度的企业代表团主动提出合作。双方连夜整合数据,证明中国标准与印度本土医疗系统的兼容性。当第二天的会议上,印中联合提案展示出覆盖全球65人口的适配潜力时,原本摇摆不定的国家开始改变立场。
最终表决时刻,会议室的空气仿佛凝固。当主席宣布\"中国主导的低功耗智能医疗设备标准通过\"时,李阳听见身后传来压抑的欢呼声。他注意到,不少发展中国家代表红了眼眶——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打破欧美技术霸权的重要一步。
但胜利只是起点。回国后,李阳推动建立\"标准全球化实验室\",邀请各国专家共同验证技术可行性。联盟成员共享专利池,降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使用门槛。当首个采用中国标准的智能养老设备在巴西贫民窟投用时,当地老人戴着设备对着镜头微笑:\"现在,我们也能享受高科技了。\"
在次年的国际标准大会上,李阳的发言引发共鸣:\"标准之争的本质,是技术话语权的博弈,但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类福祉的提升。\"大屏幕上,全球地图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点,代表着采用中国标准的国家和地区。他知道,这场漫长的战役,不仅为中国技术赢得了国际认可,更在全球科技治理的版图上,书写了新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