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部主管陈薇想要开口,却被市场部的声音盖过:“现在消费者确实关注环保,但愿意为高价产品买单的能有多少?”此起彼伏的反对声中,李阳沉默着调出一组数据——某国际品牌因环保丑闻导致股价暴跌37,而另一家率先完成绿色转型的企业,三年内市值翻了五倍。“各位,我们不是在做选择题,”他的声音穿透喧闹,“是在决定企业十年后的生死。”
当晚的临时会议持续到凌晨两点。李阳带着团队反复推演每个环节,生产部提出分阶段改造,先从能耗最高的生产线入手;财务部建议申请绿色信贷,同时设立专项基金;研发部则拿出备用方案,在改造期间启用临时生产线维持基础产能。但真正的转机,来自一份意外的发现——法务部在梳理政策时,注意到国家即将出台高额的环保设备补贴政策。
“这或许是个契机。”李阳在白板上画下时间轴,“我们提前布局,既能享受政策红利,又能抢占市场先机。”他调出市场调研数据:“已经有32的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溢价,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月5的速度增长。”他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难道我们要等竞争对手占领高地后,再被动追赶?”
然而,反对的声音依然顽固。某次高管会议上,供应链主管突然发难:“就算改造完成,如何保证环保材料供应商的稳定性?上个月竹纤维原料价格就暴涨了20!”这个问题让现场陷入沉默。李阳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安排团队连夜走访了三家潜在供应商,带回的视频资料显示:其中一家企业正计划扩建种植基地,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转型价值,李阳组织了一场特殊的“沉浸式会议”。高管们被带到公司的旧仓库,那里堆放着等待处理的电子废料;又参观了竞争对手因环保不达标被勒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