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可调和?
北宋之士绅脱胎于前唐之门阀士族。自黄巢一番“天街踏尽公卿骨,辕门遍挂权贵头”的骚操作,便是彻底完结了门阀士族所谓的血脉门第。自此,这门阀士族便再无缘现于朝堂。
到这北宋,这门阀士族,逐渐演变了士绅。
科举为民间选士。于是乎,这帮脱胎于门阀士族的士绅阶层亦是适应了时代的变迁,而改弦更张了去。
贫民无钱,自然是无法读书。于是乎,便是全国各地都有了这“私塾”、“书院”,资助了平民百姓读书。
但是,从“私塾”到“书院”,都不是国家资助的,出资者皆是那豪民巨贾的士绅。
然,国家选士皆从此出,无一例外也。说白了,这种资助行为就是一种政治投资,来维护士绅阶层的利益。
这种政治投资是危险的,因为他教的东西基本是不受国家的控制的,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做官,也不会把国家利益太当回事。
于是乎,王安石就提出国家出资进行基础教育。
就这第一条便是断了豪民所养的读书人从政来保护他们利益的路子。
而北宋所处机遇,按现在话讲就是处于一个农耕文明的“劳役国家”向一个商业、手工业,乃至工业化为主的“财政国家”转型的过程。
也就是近现代才提出的工业国家的萌芽。
那位说了,北宋连工厂都没有,怎的就工业化了?还萌芽?
诚然,“工厂”这个词,在《宋史》中不会有记载。
因为工厂、工业、工人都属于外来词汇。清晚期引进于日本。《宋史》中自然不会有。
但是北宋的“作院”和“作坊”倒是有大量的记载。
“作院”的性质倒是和现代的国家出资的工厂类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有企业。“作坊”类似于民营工场。
所谓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而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而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工业化就得看这个国家的“煤铁产量”。
北宋的煤铁产量具体资料我没有办法去找到。不过按日本学者吉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