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您是想说,论迹不论心吗?”
“我想说,人是有很多面的……人也都是会变的。”老记者说,“一线工作难做,我们不是他,我们要少一些苛责,多一些宽容。”
台下,有人质疑张东尧:“张博士,你是博士,天然是社会精英,您的履历太过耀眼,可以很容易地去社会上找一份高薪的工作。那么,您会长久地留在罗桑县,来负责推动这件事吗?您有过基层一线的工作经验吗?您知道农民工随迁子女工作具体该如何开展吗?我们应该如何信任你,能善始善终地把这笔钱用到位、把这份不赚钱的工作尽职尽责做好呢?”
“张博士,我们并非对您有意见,我们只是必须履行公众监督职责。”
张东尧坦然道:“我不会半途而废,也没人比我更合适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是我自己主动争取的,佐证材料有相应几次会议的发言纪要,以及内部竞聘的公示。程序与流程合规透明,欢迎公众监督。”
“您争取这个机会,是为了给您的履历贴金,从而走仕途吗?”提问的是南方系的记者,异常犀利,“您有私心吗?”
张东尧静默了几秒钟。
“有。”他说。
现场哗然。
“您的私心是什么?”记者追问。
“因为我自己就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张东尧平静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