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姑娘,来唱个北方曲儿!”一声带着浓重粤语腔调的吆喝突然炸开,数十道热情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
苏念之握着酒碗的手微微发颤,喉结下意识滚动。
在京城,学术沙龙上人们连举杯都讲究“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规矩,言辞总要反复斟酌才肯出口;而这里的邀请直白得像烈日下的沙滩,滚烫、坦荡,毫无保留。她起身时,裙摆扫过地上散落的贝壳,发出细碎声响,恍惚是北海公园湖面的涟漪,却比京城的涟漪多了几分鲜活的生命力。
当第一句京韵大鼓从喉间溢出,篝火旁骤然安静下来。
苏念之望着围坐的村民们,阿公们黝黑的脸庞被火光映得发亮,皱纹里都嵌着好奇;阿婆们用头巾包着盘起的白发,跟着节奏轻轻摇晃;几个孩童趴在大人背上,眼睛瞪得溜圆。这目光与京城戏楼里端庄的凝视全然不同——那里的掌声带着克制的韵律,人们端坐红木椅上,连喝彩都要拿捏着分寸;
而此刻,有个阿婆直接跟着节奏拍起了膝盖,发出“砰砰”的声响,质朴得可爱。唱到动情处,一个年轻渔民突然红着脸用粤语接了下句,跑调的旋律惹得众人轰然大笑,笑声惊起栖息在榕树上的海鸟,扑棱棱掠过夜空,打破了所有矜持。苏念之眼眶发烫,原来在渔村,连快乐都能如此肆意地迸发。
火光摇曳间,苏念之被拉进跳舞的人群。
有个大嫂不由分说地将一串海螺手串套在她腕间,粗糙的掌心带着海水的咸涩,还沾着未洗净的鱼鳞。她笨拙地模仿着渔舞动作,甩动的裙摆扬起又落下,扫过篝火溅起的火星。
这让她想起京城元宵灯会,姑娘们提着花灯在长廊下漫步,莲步轻移,连步子都要数着节拍;而渔村的舞步带着与海浪搏击的力量,人们赤脚踩在温热的沙地上,高声吆喝着,手臂挥向夜空,仿佛要拥抱整个星辰大海。海风裹着热浪扑在脸上,她却觉得比京城冬日里裹着貂裘还要自在,原来真正的自由,是不必在意姿态是否优雅。
深夜,篝火渐熄,余烬仍在噼啪作响。
苏念之躺在临时住所的竹席上,听着远处传来的海浪声,像极了京城太庙晨钟的绵延回响。
但此刻的她却无比清醒:京城的风俗人情是一幅裱好的古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