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威、魏仁浦、范质、法正、卢象升五人围着一块沙盘,讨论三日后的军事安排。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此战的原则:在邓羌真降的情况下击败袁绍;在邓羌诈降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接应前军,减少损失。
大致流程如下:营寨最外围设置有鹿角等障碍,不过邓羌既然接应公孙威,不论设伏与否,路经鹿角周围理应不会遇到多少阻碍。
靠近营寨后,邓羌会提前打开寨门,前军涌入袁军大寨,分成两支,分别控制寨门、袭击中军大帐。
两支都要有一定的人数,因为袁绍反应过来后肯定会抢夺寨门,而中军大帐也一定戒备森严,需要不少的兵力才能突破。
如果袁绍没有埋伏的话,后军火速跟上,大破袁绍。
如果袁绍有埋伏,那势必会阻断前军后路,这时后军参与战场,负责保障前军撤退。
整个过程就两个要求:“快”“静”!
稍微拖延一秒,计划泄露的可能便大一分。袁绍手下将领都是全史一流的聪明人,不可能一直察觉不到邓羌大开寨门。
所以,后军暂且不论,前军肯定没空好生探查周边,瞧瞧袁绍在哪设伏。
提前设想袁军埋伏地点,对前军能否逃脱至关重要。
法正手指袁绍寨中:“正窃以为,袁绍埋伏着至少两支兵马,一支位于我军正前方,不会是太过精锐的部队,负责与我军纠缠,拖慢我军撤退速度。”
“第二支位于周边寨墙或者位于寨外,由或多或少数名猛将统帅,士兵多为先登精锐,负责切断前军后路,使前军成为瓮中之鳖。”
法正又在寨门口画了个圈:“是以接应前军逃离的难点便在于如何守住退路。”
公孙威听罢说道:“不如直接将后军安排在寨门口,牢牢占据寨门。”
卢象升摇头反对:“后军位置太靠前了。如果袁绍的埋伏在寨外的话,相当于后军也进入了袁绍的埋伏圈。”
帐中一时陷入沉默。
卢象升武力96,统帅98,智力84,政治58技能忠烈无双:处于绝境时,武力+2,统帅+2
总不能为了减少前军损失把后军也赔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