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针灸治疗方面,张仲景手持银毫针,对我讲解:\"天突穴位于喉结下方凹陷处,直捣病所,如同痈疽外治时使用围药,将病邪牢牢箍住;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乃足厥阴肝经原穴,两穴相配,一升一降,调畅全身气机,与内服清热解毒之剂以驱邪的思路异曲同工;丰隆为化痰要穴,针刺此穴可使痰湿得化,就像在痈疽治疗中运用贝母、半夏等化痰散结之品。\"他手法娴熟地将银针刺入穴位,随着捻转提插,患者颈侧逐渐有酸麻胀感向四周扩散。
艾灸环节采用温和灸法,选取人迎、水突、足三里等穴位。艾条点燃后,袅袅白烟升腾而起,温热感透过皮肤渗入深层。\"艾火温通之力,可助药物温化痰湿,这与痈疽溃后使用阳和汤温补气血、托里生肌的道理相通。\"张仲景边调整艾条高度边解释,\"足三里为胃经合穴,灸之可培补后天,增强正气,就如同在痈疽治疗中始终注重顾护脾胃之气。\"
食疗上,张仲景为正x定制了百合薏米粥。他特意嘱咐:\"取百合润肺清心,恰似在痈疽食疗中选用百合以养肺阴;薏米清热排脓,类比用冬瓜仁、薏苡仁清利痈疽湿热之邪。再搭配陈皮理气、茯苓渗湿,每日晨起空腹食用,既能健脾化痰,又可宁心安神,辅助药力发挥作用。\"
在张仲景的精心调治下,正x连服8周中药,肿块明显缩小过半,再服40剂后,竟彻底消散。复查时已无法检测到肿物踪迹,此后多年随访,病症未再复发。
第二位前来求诊的是36岁的先生叶xx,她的甲状腺右侧长有鸽蛋大小的肿块,质地偏硬,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此前西医诊断为甲状腺瘤并建议手术,叶xx因顾虑手术风险,慕名前来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她面容憔悴,自诉经常低热不退,精神疲惫,心情急躁,动辄烦躁易怒,胃纳不佳,月经不调,经来腹胀痛,腰际酸楚,苔薄腻,脉细弦。
张仲景翻阅《外科正宗》,指着\"痈疽因喜怒忧思,气郁血热而生\"的记载,对弟子们分析:\"叶xx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化火,灼伤津液成痰,痰火交结形成肿核,这与书中描述的痈疽病因病机完全相符。只不过痈疽多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而甲状腺肿物以肿块为主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