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突然间想到了什么,不禁脱口而出道:“对了,姐夫,听宁致远的律师说,他家里人前段时间给他寄了很多资本市场的书、历史的书过去呢,难道他已经多少推测到了集团现在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咱们采取的各项策略”?
“有这个可能啊,正所谓‘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之前跟你讲历史的时候不是提到过苏轼吗,他能写出那么多的策论来给皇帝提治国的建议,无非就是靠两方面,一是自己读书学来的学识,二是自己练就的无畏的心态。
苏轼当时读书很是刻苦,曾言‘我昔家居断还往,着书不暇窥园葵’,就是说他为了学习情愿断掉一切的交际应酬,看书到了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没空去看一下的程度;
而且苏轼读书,除了必须学习的儒家经典外,特别喜欢阅读贾谊、陆贽的文章,这类文章不尚虚言,偏重实用,都是对一些现实生活问题的针砭时弊和思考研究,这一习惯对他后来的发展有莫大的帮助,每每读到此,他都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据说,四十年后,在海南的苏轼看到读书的孙子,回忆道‘却去四十年,玉颜如汝今。闭户未尝出,出为邻里钦。安世宝政古,百史手自斟。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说是四十年前,他闭门读书很少出门,当出去的时候总是成为现在很多家长羡慕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获得邻里一片仰慕和赞叹,家里的父母特别喜欢我诵诗的声音;
也是因为如此,苏轼才能于家事、世事非常熟悉,并且应对的方法和策略都可以从诸家史籍信手拈来。有一次,他的老父亲想要好好的考验他一番,给他出题《夏侯太初论》,命苏轼作文;
这里跟你普及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知识,夏侯是姓,太初是字,即曹魏重臣夏侯玄,相传其处事镇静,有次靠着柱子读书,衣服着火,但他神色无变,继待看书。苏轼在文中评论到‘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强调一个人有思想准备与无思想准备时反应的不同来体现夏侯玄临不惧的精神,体现出苏轼随机生发、翻空出奇的才情。他的父亲苏洵对此句也是非常称赞;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