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子弹设计的难题如巍峨高山般横亘在众人面前。林墨深知此事的关键,他召集科研人员,于宽敞的研讨室内,摆好纸笔,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现代子弹的结构。他拿起一支自制的简易模型,从前端那尖锐且沉重、肩负着杀伤使命的弹头讲起,详细阐述其材质与形状对穿透力和杀伤范围的影响;继而打开弹壳部分,展示其如何严丝合缝地包裹火药,确保在击发瞬间,能量能被精准且高效地释放;最后,谈到至关重要的火药部分,林墨的语气愈发凝重,将不同火药成分在燃烧、爆炸过程中的作用一一道来。科研人员们围聚在旁,或蹙眉思索,或奋笔疾书,将林墨的每一句话都铭记于心,随后迅速投入到适合新型火枪的子弹研制工作中。
但在火药配比这个关键环节,他们再度陷入困境。不同的火药配比,犹如为子弹赋予了不同的 “灵魂”,会极大地影响子弹的射程远近、威力大小以及飞行稳定性。科研人员们深知责任重大,日夜驻守在实验室。实验室里,弥漫着刺鼻的药味,试验台上摆满了各种量具与实验器具。他们一次次调整火药中硝石、硫磺、木炭等成分的比例,从最初的微小调整,到逐渐大胆尝试新的配比组合,每一次调整都伴随着紧张的实弹射击试验。每一次试验,他们都分工明确,有人负责精准测量射击距离,有人全神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