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努力很快就显现出成效。
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
更重要的是,村民们对教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
一年后,当县教育局来检查时,对村小学的变化表示惊讶和赞赏。
尤其是那个校车接送的做法,被认为是解决撤点并校后学生上学难问题的创新举措,甚至被推广到了全县其他地区。
更让周国宏欣慰的是,村里的辍学率明显下降了。
以前,每年都有几个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辍学;现在,几乎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坚持上学,有些辍学的孩子甚至重返了校园。
然而,教育的改善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硬件和孩子们的学习态度上,还体现在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周国宏开始组织一些文化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让村民在农闲时间也能学到新知识。
这是周国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通过亲身实践,村民们慢慢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有一次,李大牛在村会上感慨地说:“以前我总觉得读书没用,现在才明白,原来知识真的能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我家小子以前在学校老是垫底,现在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回家还教我算账。我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没好好读书啊!”
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的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讲究。
尤其是在办酒席方面,从简单的几个菜几壶酒,逐渐发展到十几道菜、几十桌的大规模宴席。
这种“讲排场”的风气渐渐形成,给村民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有些家庭为了一场酒席,甚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有一天,村民王大柱的儿子要结婚。
按照当地习俗,结婚是大喜事,要大操大办。
王大柱家境一般,但为了面子,硬是张罗了四十桌酒席,每桌标准要二十元,光酒席就要花去八百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王大柱,你这是何必呢?”
村里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