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他所知的历史资料,这个时候,敌军主力战斗机是f-80&34;流星&34;和f-84&34;雷电&34;,最高速度分别为880公里/小时和830公里/小时。
到了战争中后期,他们引入了f-86&34;佩刀&34;,速度提高到约970公里/小时。
但即使是f-86,在实际作战中由于高度和气温等因素,实际速度通常不会超过900公里/小时。
&34;我们的无人机速度略慢于f-86的理论最高速,但在实际作战中完全可以与之匹敌,甚至超越,&34;李明远分析道,&34;更重要的是,无人机不受人类飞行员g值限制,可以进行更极端的机动。&34;
他特别注重了机身的隐蔽性设计。
虽然当时的雷达技术还比较原始,但李明远依然采用了一些降低雷达反射的设计元素,如平滑的外表面、倾斜的机身侧面,尽量减少雷达波的正面反射。
机身涂装选择深灰色,在高空不易被肉眼发现。
&34;最大航程400公里,作战半径150公里,&34;李明远计算着燃油容量和发动机效率,&34;足够覆盖大部分前线战场。&34;
设计图基本完成后,李明远开始考虑武器系统。这是整个无人机项目的另一个核心部分——如何用有限的载荷实现最大的打击效果?
传统的航空炸弹笨重且精度不高,显然不适合无人机这种轻型平台。
李明远需要一种既小巧又威力强大的空对地武器。
&34;系统空间里应该有相关资料,&34;李明远低声自语,翻开了之前从北极熊带回的一系列技术文档。
这些文档原本是关于航空发动机的,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武器系统的资料。
李明远仔细翻阅,希望能找到关于精确炸弹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