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眼瞅着入了夏,暑气渐渐蒸腾,这般天气,最是适合吃些清凉爽口的凉面!
不过,在大庆朝,凉面还不叫凉面,人们管它叫“冷淘”。
杜甫的《槐叶冷淘》里就曾写过“经齿冷于雪”,便是夸凉面,说它是夏日里最解暑的吃食。
眼下的天热,吃凉面最是能解暑气。
而且,凉面有个极大的好处——只要材料足够,一次做上千份也不费事!
所以一拟定下主意,姜灵便赶紧寻了材料来做。
首先第一要紧的便是做碱水面。
凉面不同于寻常汤面,最讲究的就是一个“韧”字。面条若是软趴趴的,拌上酱汁容易坨,吃起来也没嚼劲,人便是吃了也不觉得痛快、解暑。
因此和面时一定要加碱水,才能做出那碱水面,让面条更加弹牙劲道。
虽说长安城里买不到现成的食用碱,但这家家都有的草木灰水却是现成的碱水。
姜灵备好了一瓮澄清的灰水,便在和面时舀上一勺,揉进面团里,反复擀压、揉捏。
当然除了碱水外,姜灵也有自己的秘方。
在煮面时,她小心地加入了一点盐和油,盐能提筋,油能防粘,这样煮出来的面条根根分明。
过凉水后更是弹韧十足,咬在嘴里甚至能听到“咯吱”的声响。
面条备好了,接下来便是配菜。
黄瓜切细丝,胡萝菔刨薄片,再并着些松仁、杏仁碎,要吃芫荽、葱花的还可以再加上些。
姜灵手脚麻利,不一会儿,案板上便排开了一圈小料,红的、绿的、白的,堆得小山似的,光是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最后一步,是调底汁儿。
用蒜末、米酢、茱萸油、白糖、细盐、酱油、胡麻酱,调制个底汁儿。
最后再“滋啦——”一声,淋上一勺滚烫的热油,淋上那热油激发香味,瞬间这灶上便冒出了阵阵香气,勾得人是直咽口水。
面条盛入大碗,浇上底汁儿,再按颜色一层层码上配菜。
翠绿的黄瓜丝衬着橘红的胡萝菔片,顶上再撒着金黄的松仁碎,最后点缀几粒雪白的杏仁,一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