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授,月壤建筑的‘呼吸孔’设计灵感真的来自深海海绵吗?”夏晴的声音通过头盔内的对讲机传来,镜头对准建筑表面起伏的纹理,那里正缓缓张开细小的孔隙,捕捉宇宙尘埃中的水分子。
身着白色宇航服的月面建筑学家林修远举起地质锤,锤尖敲击建筑表面,发出空灵的金属鸣响:“没错。我们分析过深海海绵的骨骼结构,发现其多孔设计能高效收集微小颗粒。现在这些‘呼吸孔’不仅能采集资源,还能调节建筑内外的温差——月球昼夜温差300c,但这里面始终保持22c恒温。”
在建筑内部,宇航员阿丽正在布置绿植舱,月球小麦的嫩芽从再生纤维土壤中探出,叶片上凝结的露珠折射着冷白色的灯光。“这些建筑模块是按‘太空蜂巢’理念设计的,”她指着头顶交错的六边形支架,“每个蜂巢既是居住单元,又是生态循环的一环——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会被植物舱吸收,植物的根系又能加固月壤结构。”
离开月球,团队来到火星模拟基地。红色沙丘间,形如甲虫的火星居住舱正缓缓展开太阳能翅膀,舱体表面的仿生材料随着温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光泽,从赤铁矿红渐变为孔雀石绿。
“张博士,为什么居住舱要设计成‘液态金属’外观?”苏然望着舱体表面流动的光影,仿佛有岩浆在皮下奔涌。
火星城市规划师张薇调整着模拟舱的气压阀:“这是为了应对火星的‘尘暴季节’。液态金属表皮能通过电磁脉冲改变分子排列,平时是透明穹顶让阳光射入,尘暴时则变成防护盾。你摸这内壁,其实是多层石墨烯——既保暖,又能将我们的心跳声转化为电能。”
在生态循环实验室,工程师李明正在演示“火星梯田”系统:“我们用火星土壤模拟物种植土豆,梯田的坡度参考了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农业智慧。每个台阶都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上层养鱼,下层种菜,鱼的排泄物通过管道成为植物肥料——这是向地球的‘垂直农业’取经。”
返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