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坠楼前曾向文物局发送加密邮件,”退役法医张诚举起手机,屏幕上是模糊的辽代文书照片,“他说在暗层发现了‘会呼吸的斗拱’。”
建筑博主林晚轻抚塔身的辽代浮雕,指尖停在“飞天托斗拱”的图案上:“辽代工匠用‘举折之法’让斗拱兼具美学与力学,但若斗拱出现异常震动……”她突然注意到浮雕边缘的新鲜凿痕,“有人最近在临摹这些图案。”
暗层的木门在液压装置下缓缓开启,陈默的激光测距仪扫过潮湿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于外界3倍,说明这里长期封闭。”阿宇的红外摄像机突然发出警报,画面中,一具虚拟尸体趴在断裂的斗拱旁,手中紧攥着半片筒瓦,瓦片上用契丹文刻着“雷音”。
“李明的坠楼轨迹显示,他是从暗层中部坠落,”张诚用全息投影重建现场,“但这里没有打斗痕迹,只有斗拱c-18处的木材纤维断裂——像是被瞬间冲击力拉断。”
林晚戴上放大镜观察斗拱:“这是‘五铺作双抄’斗拱,理论承重3吨,但断裂处有疲劳性裂纹,像是长期高频震动所致。”她突然指向斗拱间隙,“看,里面有个微型蓝牙音箱!”
数学教授陈默掏出频谱分析仪:“音箱残留的声波频率是384hz,对应中国古代乐律的‘黄钟’音高,这种频率能与斗拱产生共振。”他的眼镜投射出斗拱震动模拟图,“持续播放这个频率,三个月就能让斗拱产生肉眼可见的裂缝。”
符号学家阿米尔举着紫外线灯扫描墙面,契丹文铭文在荧光中显现:“‘天枢之音,震碎虚妄’——天枢是北斗第一星,对应斗拱编号c-7。”他顺着编号指向暗层角落,“那里可能藏着辽代的声学机关。”
当嘉宾们移开堆满杂物的木箱时,露出一扇刻有星象图的石门。林晚根据北斗七星的位置调整门环角度,石门轰然开启,露出一间堆满辽代乐器的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具骸骨,其颈椎处有明显的寰枢椎脱位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