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这位身处权力中心的女子,本就性格软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更是被无奈与恐惧裹挟。起初,她本能地抗拒清帝退位,想着延续大清的统治,保住自己的太后尊荣。毕竟,大清两百多年的基业,怎能在她手中断送?可现实却像汹涌的潮水,不断冲击着她的幻想。袁世凯的逼宫,革命党势如破竹的气势,让她渐渐明白,大清气数已尽。
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的权力博弈,更是加速了清廷的瓦解。慈禧太后临终前的安排,让载沣拥有摄政大权,而隆裕太后也试图效仿慈禧“垂帘听政”,这就导致两人在权力分配上产生了激烈冲突。1910年,载沣任命毓朗、徐世昌为军机大臣,隆裕却横加干涉,要求撤去二人职务,载沣以太后不应干预用人行政之权拒绝,叔嫂二人彻底反目。在组建内阁、处理武昌起义等重大问题上,两人也是分歧不断,载沣希望起用袁世凯对抗革命党,隆裕却因“戊戌旧怨”而反对,这种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清廷无法形成统一的决策,错失了一次次挽回局势的机会。
载沣,我溥仪的生父,这位年轻的摄政王,肩负着挽救大清的重任,却深感力不从心。他本就缺乏政治经验与魄力,面对复杂的局势,常常犹豫不决。起初,他试图通过排挤袁世凯,巩固自己的权力,将袁世凯以“足疾”为由罢免。但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他又不得不重新考虑起用袁世凯。在袁世凯提出出山的八项要求时,载沣虽满心不愿,却也无力拒绝,只能眼睁睁看着袁世凯掌控军政大权。
载沣曾对亲信哀叹:“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有心救国,却回天乏术,袁项城狼子野心,可如今却不得不依靠他,真是无奈啊!”此时的他,已意识到大清的命运或许不再由自己掌控,内心充满了无力感与绝望。随着局势的恶化,载沣最终辞去摄政王职务,回到醇亲王府,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失败的政治生涯。
良弼,这位清朝宗室中的佼佼者,留日学习军事归来后,本想凭借自己的学识与能力挽救大清于危亡。他极具战略眼光,早就看出袁世凯心怀不轨,是大清的心腹大患。因此,他在军中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试图制衡袁世凯。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