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袁世凯一个下马威,阻止他与革命党勾结,良弼还策划了对袁世凯的刺杀行动。然而,他的计划并未成功,反而引起了袁世凯的强烈反击。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奉同盟会之命,炸死良弼。良弼身受重伤,两天后伤重身亡。他的死,不仅让宗社党群龙无首,陷入恐慌,也让隆裕太后彻底失去了主战的信心,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立宪派与地方势力的态度与行动深刻影响了权力格局的演变。张謇、汤化龙、黎元洪等代表人物,既试图维护自身利益,又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调整立场,成为南北博弈中的重要变量。
张謇作为立宪派领袖,早期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他组织“预备立宪公会”,呼吁清廷速开国会,但清廷的“皇族内阁”骗局使他彻底失望。武昌起义后,张謇转而支持共和,成为南北议和的关键斡旋者。张謇认为“共和之局,已成铁案”,但担忧革命党与袁世凯的对抗会导致分裂。他主张“和平统一”,既希望保留清帝优待条件以稳定北方,又推动袁世凯接受共和,避免内战。张謇代笔《清帝退位诏书》,巧妙将退位包装为“主动让贤”,强调“五族共和”,为袁世凯掌权提供合法性,同时保全清廷颜面。他劝说孙中山接受袁世凯在北京就职,认为“袁之为人,固不足任总统,然今日舍袁无足以安天下者”。张謇在经济上以大生纱厂等实业为根基,希望新政权保障实业发展,因此倾向于支持能维护社会稳定的袁世凯,而非激进的革命党。
汤化龙是湖北立宪派代表,曾组织“宪政筹备会”,积极推动地方自治。武昌起义后,他迅速转向革命,加入湖北军政府,试图以立宪派身份分掌权力。汤化龙最初主张“君主立宪”,但清廷的腐败使其对体制内改革绝望。武昌起义后,他认为“革命已成燎原之势”,转而与革命党合作,但始终试图限制革命党的激进政策。汤化龙以“民意代表”自居,推动湖北咨议局支持独立,并担任军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