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8/9)页
提供贷款,增强其财政实力。英国最初倾向君主立宪制(如1911年11月《泰晤士报》主张保留清廷),但见革命大势已定,迅速转向支持共和,体现其务实的“利益优先”思维。在南北议和中朱尔典直接介入谈判,甚至建议袁世凯以“优待清室”换取和平退位。英国将海关税收移交袁世凯,切断清廷财源,加速其崩溃。
    日本见中国有此情况便参与分裂与渗透
    表面中立但暗中分裂,利用中国动荡扩大在满蒙的势力,甚至推动“中国分治”。日本浪人川岛浪速等勾结肃亲王善耆,策划第一次“满蒙独立运动”(1912年),试图建立亲日政权。黑龙会首领头山满等暗中支持孙中山,试图换取革命成功后对日让步(如1912年孙曾提议以满洲利益换取日本贷款)。但是在日本国内部,政府与军部存在分歧。日本外务省倾向于与英国协调,避免公开干涉引发国际反弹。日本陆军与浪人集团:主张激进介入,甚至计划出兵中国东北。1912年2月,日本陆军提议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但因英国反对而搁置。部分日本精英以“驱除白人在亚洲势力”为名,实则推行“大陆政策”,试图取代欧美成为东亚主导者。另外担心中国革命激发日本国内民主思潮(如“大正民主运动”),故通过对外扩张转移矛盾。
    英日两个国家对于中国的博弈与妥协
    日本受制于第三次日英同盟(1911年续签),不得不在行动上与英国协调。例如,日本曾试图单独承认“满蒙政权”,但英国警告此举将破坏列强对华“共同行动”原则,迫使日本暂缓计划。但英国默许日本在满蒙的特殊利益,以换取日本不干预长江流域。1912年2月,日本同意加入国际银行团,表面上支持袁世凯,实则借此渗透中国经济。
    列强在华博弈体现“势力范围”思维的延续,英国重经济利益控制,日本重领土渗透,两者共同削弱了中国主权。列强干预激发中国精英反思,五四运动后“反帝反殖民”成为主流话语,间接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更彻底的民族独立道路。
    清帝退位前后的权力博弈,既是新旧中国的转折点,也是帝国主义在华角逐的缩影。英日两国的干预策略折射出其不同的殖民思维:英国注重“间接控制”,日本追求“领土蚕食”。而中国各派在夹缝中的
第(8/9)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开局一座核心舱不装了,我就是绝世天才楚枫楚月分开后,腹黑前夫天天哭着求复合武神至尊我在六零供销社搞代购快穿:为了活命,只好攻略女主一事无成的我只能去当海贼王杀敌爆修炼时间,武力狂飙送礼你提的,真送了你又不敢收?重回八五,自助粥火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