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皇帝的首肯,林羽不敢懈怠,最终选定了长安城外一处靠近军营、地势开阔且安静清幽之地。随后,林羽广招工匠,日夜赶工。短短月余,一座颇具规模的“武卫杏林堂”拔地而起。
堂内设施一应俱全,宽敞明亮的理论教室摆放着整齐的桌椅,墙壁上悬挂着人体经络图、草药图谱等教学用具;实操演练区摆满了各种医疗器具,如绷带、夹板、银针等,供军医们反复练习;模拟战场区则布置得逼真至极,营帐错落,“伤员”惨叫,时不时还能听到模拟的炮火声。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林羽精心挑选了师资队伍。太医院的首席太医张鹤年亲自挂帅,带领数位经验丰富的太医入驻“武卫杏林堂”,负责理论教学。军中威望颇高的老军医赵铁牛,也被林羽请来,负责实操演练和模拟战场的指导工作。
新征军医们陆续入驻“武卫杏林堂”,培训正式拉开帷幕。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堂内,便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从理论教室传出,军医们认真聆听着太医们讲解医理药理。到了实操时间,他们便齐聚演练区,在赵铁牛等老军医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各种急救技能,哪怕手指被绷带磨破,被银针刺痛,也无人喊累。
而在模拟战场区,更是一番紧张忙碌的景象。“战斗”打响,“伤员”不断被抬入,军医们迅速分组,有的负责检查伤情,有的进行止血包扎,有的则准备手术器械。他们在枪林弹雨的模拟环境中,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依旧全神贯注。
随着培训的深入,军医们的医术和应急能力有了显着提升。几个月后,第一批经过“武卫杏林堂”培训的军医结业,他们带着满满的自信和扎实的医术,奔赴边疆战场。在战场上,他们凭借在“武卫杏林堂”所学,迅速、有效地救治伤员,大大降低了将士们的伤亡率。从前线传来的战报中,对这批军医的表现赞不绝口,他们成为了战场上的“生命守护者”,为大唐军队的战斗力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而“武卫杏林堂”,也在这一次次的实践检验中,声名远扬,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