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微微一笑,不再追问,而是继续道:“将军之心,亮已了然。将军忠于职守,固然可敬,但若因循守旧,致使忠良蒙难,边关失守,纵然守住了规矩,却失了大义!如今匈奴追兵已近,将军只需打开关门,接纳李将军所部协防。如此,既全了同袍之谊,又增强了汜水关的守备力量。将来若能击退匈奴,守土之功,朝廷必有封赏,将军之名,亦将载入史册,岂不比坐困愁城,等待一个未必会来的好结果要强得多?”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关下那些疲惫却依旧挺立的士兵,声音带着一丝悲悯:“将军请看,这些将士,皆是为国征战的勇士,这些百姓,亦是大汉的子民。将军忍心见他们血染关外,尸骨无存吗?今日将军一念之差,关乎数百人生死,亦关乎汜水关之安危,更关乎国家之颜面!孰轻孰重,还望将军三思!”
一番话语,软硬兼施,有理有据,层层递进,直击陈瑞内心最深处的担忧和仅存的一丝热血。他分析了大势,指出了陈瑞的困境,挑明了利害关系,最后更以道义和人命相压。
城楼之上,陈瑞陷入了剧烈的挣扎。他紧紧抿着嘴唇,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目光在关下的诸葛亮和远方隐约传来的马蹄声之间来回移动。
诸葛亮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层层枷锁。死守规矩,上报朝廷,结果难料,且时间紧迫;擅开城门,风险巨大,一旦有失,万劫不复。但若能成功接纳李牧,共同守关,击退匈奴,那便是天大的功劳,足以抵消之前所有的不如意……
远方的地平线上,隐约可见扬起的尘土,那是匈奴追兵迫近的信号!时间,已经不多了!
城楼下的李牧、岳飞等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注视着城楼上的动静。
良久,就在众人几乎要失去耐心之时,陈瑞仿佛下定了决心,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好!我可以让你们入关!”
李牧等人闻言大喜,刚要上前谢恩。
却听陈瑞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冰冷而强硬:“但是!本将军有言在先!尔等入关之后,所有兵马必须交出兵权,听从本将军统一改编和指挥!若不答应,便请回吧!”
什么?
交出兵权?接受改编和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