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看文班一列,范纯仁苏轼领头,苏轼稍前,显然其气势要更高一筹,毕竟其虽无宰职,行的却是宰事。依苏轼之后的就是铁杆朋友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等,李格非则略微临次。
这次为什么要强调这宣德殿的座次呢?盖因这天下换主(指权利从高太后转向向太后),免不了各种干戈,众人心里都似明镜也,新主上位,必会对朝中职位有一些调整,这乃是自古使然,所以旧的不敢冒失,新的也不敢激进。
首先,向妃(向太后)先说话,其带着十分的哭腔说道“年前,大娘娘不幸离去,诸位且知,今我们孤儿寡母操持这天下,须得百官鼎力相助才是!”赵煦听之,面露不满之色,却无可奈何,自古以孝为大,更何况自己还没有实力。
众人则和之“臣等将为大宋江山齐心协力,鞠躬尽瘁。”
向妃言道“大娘娘有言,令范纯仁为宰相,苏子辅之,诸位可有异议。”
众人议论纷纷,大殿顿时喧嚣起来。
向太后又道“范尧夫为名门之后,久在汴京城间,官道,民道皆有智慧,可为天下共推之,故而为大娘娘心意所属。”
众人此时也是哑口无言。事前大家都知道苏轼才是宰职的不二人选,此番结果真的是出乎所有的人的意料。
就在一阵安静之后,还是苏轼上前大声说道,“吾等谨遵大娘娘的指示,竭力辅佐官家行事,尽心为大宋办事。”
既然苏轼都说话了,众臣也不藏着掖着了,也都举起双手表示拜服旨意。
范纯仁上前谦虚的说道,“范某人不知何德何能,承蒙上主厚爱两度为宰,今此以后必然俯首称意,星火不断的为国效力。”
听完此语,殿上鸦雀无声片刻,大体人皆认为范纯仁为宰,既不会大动干戈以变革,也不会触动众人利益,故而无人有其他意见。当然这也并不是所有人的意见。世间最众口难调的便是这大宋的政事,在片刻之后,武将班列走出一人,便是吕惠卿,似有不满道“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