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4)页
宫中太医给开了个方子,用长江三峡中峡瞿塘峡之水冲泡荆西阳慕茶,可治愈。王安石听说苏轼将回梅州老家,正好行经三峡,便托他路过瞿塘峡时取一罐水来。但苏轼因迷恋风景而错过了机会,只好取下峡之水带回来,结果被王安石一下子就品辨出来,苏轼只得谢罪,同时请求指点。王安石告诉他,上峡水流太急,下峡水流太缓,唯中峡之水缓急相当;泡上茶以后,味道浓淡不同,唯中峡适中。
    “中峡之水”,便是王、苏间的隐语,是陈年往事,也算是文人雅事。
    听者闻之,自是会心一笑。
    言及于此,苏轼起身对王安石一揖,言辞诚挚:“轼早年狂悖无知,误介甫公久矣,今次特来请罪。”
    王安石讶然道:“此为何故?”
    苏轼清了清嗓子,说道:“早前尚在汴京时,轼去拜访介甫公,王未在家。轼见介甫公的书桌上有一页书笺,上写‘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是一首未完咏菊诗。轼见之,心想道:‘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即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能耐寒也。言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非大错特错?”
    王棣等人听了,深以为然,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从来所见到的菊花,只有干枯在枝头,即使老来枯干,花瓣也绝不会落下,哪见过被秋风吹落得满地皆是呢“吹落黄花满地金”显然是大错特错了。但见王安石捋须微笑不语,而苏轼则面色窘迫,猜想其中定是另有隐情。
    果然,又听苏轼往下说着:“当时轼却未问清缘由,只当是介甫公之误,回去后,轼乃续诗两句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以为纠公之谬也……然轼至黄州后,第一年重九,连日大风。某天,风息后,轼邀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但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
    说到这里,苏轼满脸愧色,道:“轼只知菊花不会为秋风吹落,却不知黄州的菊花与众不同,遇有大风,果然落瓣……此轼之谬也,还望介甫公大人不计小人过。”
    “大人不计小人过?”苏轼此语隐然别有寓意。
    “无事,无事。”王安石不以为然的摆摆手,笑道:“某之诗才远不如汝,但求下字工、用事切罢了。”
    苏轼肃然道:“介甫公练字之功,举世无双
第(3/4)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非洲创业实录换师尊后她转修无情道,全宗门跪了娘胎入道的我,脑补成帝!求生:从破草屋开始抵御天灾藏局嫂嫂借我五百两,我当个锦衣卫重生八零,我一皮包公司竟成了科技巨头我医武双绝,体内还有一条龙开局捡漏美娇妻,乱世造反当皇帝种田:开局被女帝捡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