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人群外有几个契丹人正拥着一个明眸皓齿的契丹少女靠近,见萧索那似是吃了亏,正往里挤着,但那契丹少女听得“临川王棣”便示意同伴停下,声音清脆地大声问:“可是‘应是绿肥红瘦’王三郎?”
王棣愣了愣,不知谁在说话,却也没想过否认,点头应道:“正是区区在下。”
今日这大相国寺有万姓交易会,适逢其会者何止万千,自有不少文人墨客听过王棣王三郎之名,更何况新近出炉的那阕“如梦令”着实精妙,为众多词人所称颂。王棣此人,被公认为年青一辈第一人,正走在通往实力派的道路上。
其实,在不少人看来,王棣已是毋庸置疑的实力派了。
就以时下科举取士标准来衡量,或经义或诗赋。王三郎既能写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的词句,诗赋自是精擅的。再说经义,其在江宁乡试夺魁的文章已公诸天下,所答三场之经义、策、论文莫不令人称道,尤其是《少年中国说》一文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和进取精神,读之令人热血贲张,便是垂垂老朽亦欲“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此文一出,至少收获了绝大多数热血少(青)年的尊崇,至于前辈名儒,暮气沉沉,不提也罢。
这些倒也罢了,近日京城暗流涌动,针对一本名为《论语集注》的册子,京师文坛瞬间失声。这么说似乎不太对,事实上那本册子甫摆到某些精研经书的大儒案头时,便招至叱责:“胡闹,不知天高地厚,王棣?某倒是有所听闻,能写些不错的词句,这《论语集注》又是何意?小子狂悖如斯,真真愚昧无知之极也!”
此言也对,千百年来,贤儒注解经义不在少数,可谓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文人立言嘛,大抵如是,但真正被接受认可的屈指可数。王棣,一个毛头小子,即便从娘胎里开始读书,又能读得几本?更遑论注解经义了。这不是狂妄无知是什么?
但稍后不久,便有曲阜衍圣公府的孔若虚数封书信寄到了京城诸位名儒手上,信中内容不得而知,但对王棣的质疑声和责骂